中文 | English


新聞專欄 > 產業動態

從發明走向應用,李開復:未來不比論文數量,而是看誰能更快更好應用 AI

 

創新工廠創始人李開復 9 日出席新書《AI 新世界》的論壇演講,分享他如何看待中國、矽谷在未來 AI 世界發展扮演的角色,以及浪潮即將帶來的改變與衝擊。

在大數據、科技進步的協助下,AI 已經不是十年前停滯不前的技術,深度學習更為 AI 發展帶來巨大改變,預計未來將會帶來數波改變的浪潮下,但在談論這些改變之前,AI 究竟是什麼?

即將來臨的 AI 四大浪潮

李開復指出,其實 AI 技術現在十分常見,人們手機裡各種應用程式背後技術就是 AI,透過人們使用應用後提供的反饋,程式便會持續學習並變得更加好用,以常見的「美圖秀秀」為例,當人們自拍修改後選擇「儲存」及「分享」,對軟體來說就可以視為肯定,反之「刪除」就表示調整得不好,在這樣一來一回之下,修圖軟體也就變得比以往更為符合需求。

而電商網站也是一樣的,在記錄用戶購物習慣後,網站往後便會在有類似購物習慣的人購物時,提供過去購買者類似的商品以供參考,而這也是他過去經常提起的 AI 四大浪潮中的「網路 AI」,包含 Google、Amazon、Facebook 等大型公司,都是運用這套技術把大量技術轉換為商用價值。

由於擁有數據的不僅是大型網路公司,包含銀行、政府、健保都有資料,他們也可以運用數據來提高業務價值,包含降低詐欺、協助保險風險評估等,而這也就是被形容為第二波浪潮的商業 AI。

前兩波浪潮都是將資料轉換為價值,而在感知 AI 上,則是透過像 Amazon Alexa 行動助理這樣的智慧裝置,從鏡頭、聲音、感測器進行各種資料收集,用來達成過去所無法達成的事,像是自駕車、臉部辨識,至於自主 AI,則是許多人最關注的取代工作,李開復強調,這些浪潮不會是一接二,而是會逐漸同時發生,每波比都會比每波更為劇烈。

從發明走向應用

AI 發展需要 5 個條件:海量資料、客觀精準反饋、單一領域、計算量、AI 科學家工程師,在李開復看來,前 4 個條件目前仍是必備的,但第 5 件事的必要性已經開始出現轉變。

隨著世界對深度學習技術已有普遍理解,已有許多工具可以將 AI 導入各產業應用,李開復認為,現在已經不是比較論文數量的時代,而是比較誰能夠更快速尋找到適當問題、並找到適當的海量資料轉換為商業價值、快速應用 AI,而這些特點正符合中國的優勢。

美國確實是引領 AI 發展的世界霸主,但世界正在改變,像是賈伯斯一樣的矽谷精神已經不是唯一模式,在過去 10 年間,中國先是大量借鑒美國模式,並在當地激烈的「模仿參考」競爭發展出本土創新,進而以全新模式走向世界。

李開復認為,與美國紳士的競技相比,中國就像是羅馬競技場,雖然模仿者並非一定能成為創新者,但其中一部分人會在過程中學習到創新,在這樣結果導向的情況下,中國企業以超級快的速度與學習能力將產品疊代,最終創造出像是「美團」這樣的成功企業。

從投資和政策方面來看也是相同的,數年以前中國針對 AI 的投資還大約只有美國三十至二十分之一,但就在去年,中國的投資已經超越美國;而在政策面上,與美國鼓勵討論、在立法前花很多時間研究相比,中國反而更加鼓勵技術嘗試,一旦發生錯誤還能再進行收回,這種嘗試精神也可以從自動駕駛的上路測試情況中看出。

雖然以目前的 AI 發展來說,美國還是保持領先,但中國將有希望在未來 5 年內趕上,在中美雙引擎、遍步全球的 VC 創投、普及的開源工具驅動下,世界已經出現七大巨頭(微軟、Google、Facebook、Amazon、淘寶、百度、騰訊)形成良性迴圈互相競爭,能夠把 AI 連接到數據的人已越來越多,「AI 是賦能給創業者的。」

AI 新世界

在演講的最後,李開復也再次談及他對於 AI 會取代工作的看法,李開復表示,人們或許該感恩 AI 時代的來臨,因為 AI 將讓人們從重複性工作解脫,雖然短期內確實會造成痛苦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一定是個福音,在他看來,工業時代價值觀帶給人們的影響太深,導致現在人們總是以經濟價值導向去思考問題,就連他自己也是相同的,一直到了罹患重病,他才終於看清工業時代價值觀的錯誤。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儘管重複性工作數量必定將會有所減少,但並不會全部消失,李開復指出,因為任何事要做到最頂尖還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認為某項職業是你的使命那就去做,因為那些最厲害的人一直都會有著生存空間,只要保持學習能力,就不需要害怕知識過時,「最好的行業會一直變動,不必太畏懼未來。」




取材自:科技新報/Nana Ho (2018/8/10)
https://technews.tw/2018/08/10/lee-kai-fu-ai-super-power-speech/



回應



發表回應

您的名字:


您的Email:


回應:


請輸入下方圖片內的文字(點擊圖片兩下可更換圖片,大小寫不拘)
圖形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