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聞專欄 > 艾立克專欄
企業設備投資的風險

記得看過日文譯書「企業壽命30年」,說明企業必須不斷轉型升級,掌握顧客需求的變動趨勢。 企業雖然很多,大小不一,但能超過30年的比例不多吧! 最近三立電視的專輯採訪,記者看到我辦公室到處的書籍資料,非常好奇,還攝取了一些鏡頭,這大大的提醒我要徹底「整理整頓」了。於是乎,一有空我就「莫因善小而不為」的去整理,看到在2009的雜記中的一頁寫到「新泰伸銅公司」公告退票事項,這勾起了我很早準備寫下的記憶和心得,提供給讀者參考。

對一個企業家或新成立的企業或是開發新產品而投資建立新的生產線,設備的「成熟度和人才」是否足夠,往往影響一家企業的獲利能力、轉型升級的能力,甚或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這種歷史不斷在上演,是經營者不得不仔細去思考評估的。

我在交通銀行時經歷過兩個真實案例,都屬於化學纖維工業的個案,台灣的產業發展先是從棉製品開始,然後再是化學纖維工業興起,一時風起雲湧,「真強」化工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經營者來自澎湖生產的白兔牌襪子非常成功,經營者殷實,是南部非常有名的企業家,「真強」的「尼龍6」生產設備是來自美國一家工程設計公司,但整個生產設備在製造的過程還碰到越戰而被延誤時間,波折過了之後,總算整座工廠完成了,但是,問題不斷,始終無法量產,最後導致這家新建的工廠被迫關閉。

幾乎同一個期間,位於新店的「正成」化纖也向日本帝人公司購買「尼龍6」的製造設備,日本帝人公司是化纖工業的巨擘,有成熟的技術。技術引進及購買設備,當然成本比較高,但是,相較之下,風險比較低。這家公司繼續成長,經營很多年。

類似的問題,在我創立大銀企管顧問公司所執行的第一個「大案」,新泰伸銅公司,所發生的新設備試車所遭遇的問題,幾乎是同一個模式。當時有一家同業自日本進口二手設備,順利生產,而這家「新泰」因為日本做「伸銅」設備的索價高昂,因此找了一家做鋼板的公司設計製造,但是「銅捲」和「鋼捲」的特性畢竟是不同的,因此,機器安裝之後,總是沒有辦法做出符合品質要求的「銅捲」來。

從這兩個不同產業的CASE來看,雖然產業不同,機器當然也不同,但是,設備運作失敗卻是一樣,而機器設備的機械設計公司背景卻類似。因此雖然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但是我們可以歸納成幾點供大家參考:

  1. 產業機械和工具機不同,產業機械往往涉及製造的Know how,工具機雖然因 為控制器、加工軟體有很多版本,不會都一樣,加工要求大同小異,但大體上有幾個機型大同小異,金屬加工業比較容易選定。
  2. 在新設製造工業或是轉型升級購買的機械設備,則設備製造者是否有真正的「實績」或者是設備提供者本來就是這個產業的,已經有生產技術?或是由專業的設計公司提供的?產業機械的專業程度會決定日後機械在生產過程的成功與否,不得不慎重。
  3. 新設工廠或製造單位,人員組成很多來自不同公司或單位,技術關聯度是否很高?或是組織管理能力是否夠強?也關係著新設製造單位的成功與否。台灣的企業家因為「出身」的關係,大體「重硬輕軟」,可以花幾千萬、上億元去買一台新機器,但卻捨不得花幾萬元月薪去聘請合適的人才。前面所提新泰伸銅的CASE,原是「建立會計制度」,前二個月每月公費5萬元,後面十個月每月公費2.5萬元,總額是35萬元;但是,瞭解後發現連試車都無法進行,因此,向董總二座建議先輔導製程可運轉之後,再建立「會計制度」,他們同意,但第三個月的公費他們只付會計制度的2.5萬元,卻不願支付每月5萬元作試車輔導,此案三個月後即作罷。「整廠試車」是多大的案子啊! 每月5萬元的顧問費與上億元的投資何者為重? 這種「重硬輕軟」的現象存在我們的國家社會,不只是產業而已。另外,你也可以看到「低薪」現象到處是,今後,應思考「軟硬兼施」了。

在開發銀行從事新創事業的投資和中長期授信幾近20年,當然看多了企業的興起與衰敗,我們看到竹科從篳路藍縷到興起與繁榮,台灣傳統製造業的興起與轉型升級,只可惜後來的企業大量西進,只有複製,沒有在台灣持續投入研發與轉型升級,甚為可惜。其後,個人從事企管顧問與創業實際投入第一線,對這種現象感觸尤深,以上小小的心得或許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資訊來源:Eric
日      期:2021/06/17


延伸閱讀
     ●  小學老師

     ●  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的設立

     ●  收購何豐精密公司

     ●  大 學 夢

     ●  伸銅公司的輔導案

     ●  創業維艱

更多...

回應


發表回應

您的姓名:


您的電子郵件:


回應:


請輸入下方圖片內的文字(點擊圖片兩下可更換圖片,大小寫不拘)
圖形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