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逼真的外形和豐富的表情成功攫取眾多好奇目光的機器人如今依舊局限在各大展台的展位上]
從「機器人教父」石黑浩的第二代逼真機器人陽揚到創業公司HansonRobotics打造的首款女機器人索菲亞,越來越多的模擬機器人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各大展會上。
除了豐富的面部表情,這些使用仿生皮膚材料製成的機器人臉上甚至有4~40毫微米(十億分之一米)的毛孔,幾乎跟人類一模一樣。
只不過,這些憑藉逼真的外形和豐富的表情成功攫取眾多好奇目光的機器人如今依舊局限在各大展台的展位上。除了能夠在展台上仔細端詳或者伸手觸摸,再由衷地感嘆一句「真像啊」,然後至今還沒有「然後」。
離日常生活有多遠?
儘管在模擬機器人領域很難看到中國團隊,但並不妨礙這些機器人的海外製作團隊對中國市場的青睞。
2015
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大阪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石黑浩教授帶著一個全新的機器人再度亮相。
作為第二代機器人,這個被
命名為陽揚的機器人有著與人相近的面容、肌膚、體態和聲音,在程序的控制下,不僅可以模仿人的動作、表情,還可以與人會話,在說話、唱歌、
表演時可以表現出喜怒哀樂各種情緒。
陽揚在GMIC上完成一場表演秀的一個月後,由海銀資本投資的HansonRobotics將他們第一款量產的低價模擬機器人的首發儀式搬到了北京的某個創新論壇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家美國公司HansonRobotics將自己的總部設在了中國香港。「這樣更容易和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顧客接觸。」HansonRobotic公司CEODavidHanson這樣解釋道。
不僅如此,為了討好未來的中國客戶,現在只能進行英語語音交互的機器人索菲亞還在努力「學習」中文。
據DavidHanson透露,機器人索菲亞的中文語音交互公司正與中國的小i機器人合作開發。
熱鬧之後,無法規避的問題是,這些外形逼真的機器人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在模擬機器人的用途上,石黑浩曾經給過很多答案,其中一個是用機器人來打遊戲。「遊戲是第一個應用的例子,與我們在跟電腦或者是在智能手機上打遊戲差不多,還可以讓模擬機器人用於
教育,一個具有溝通功能的、通訊功能的機器人可以用於學校教育。」
石黑浩之前曾公開展示過一台「講故事機器人」,逼真地復原了日本的一位藝術家。「這位藝術家已經變老,我們為他製造了這個機器人代替他講故事,它永遠不會累,不會停止。」在香港,石黑浩也展出了類似的機器人,復原了一位歌手。這個機器偶像有著和真人歌手一樣的歌聲和樣貌,同時具備65種人類表情。
在石黑浩看來,模擬機器人也許會顛覆諸多職業,比如演員。「未來的某一天,機器人演員也許會取代真人。」而這一觀點的依據是演員的表演是一種重複的動作,從這個角度來看,機器人完全可以用程序完成精準的動作,而且反覆不止。
相比之下,有著豐富面部表情的索菲亞可以通過它的面部表情、情緒來跟人們進行互動。這款機器人配置的不同的感測器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傳輸,它看到人的面部表情之後會有反應並回答不同的問題。
作為索菲亞的研發公司負責人,DavidHanson認為機器人可以做病人的模擬,幫助醫生、
護士和很多的醫療人員進行練習,練習人們普通的創傷治療。在接下來的目標中,DavidHanson還希望可以在包括迪士尼樂園在內的各種
主題樂園都可以陸續出現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與人們互動。
不管是石黑浩還是DavidHanson,他們對人工智慧都有著不小的執念。
相比之下,如今同樣熱捧人工智慧的中國市場,想找一個模擬機器人的研發團隊還真不容易。
「做模擬機器人創業的國內目前真沒有看到,不過某些高校實驗室應該會有。」一位機器人相關創業項目負責人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事實上,除了工業用的機器人,這一領域的創業者更願意去做個人消費類的機器人。「模擬機器人現在離商業化還很遠。而包括掃地、擦窗、超市購物等在內的個人消費類機器人當下更多需要解決的是消費者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上述創業項目負責人解釋道。
可喜的是,當下的模擬機器人已經成功展示了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技術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和大數據分析預測領域的跨越式進展,以及深度學習技術和納米技術的結合能夠給機器人外錶帶來的改變。
但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按照模擬機器人那些被羅列出來的未來商業應用場景,還有很多技術需要革新。
作為大學教授,石黑浩曾經為自己製造了一個機器人,希望能夠讓這個機器人逼真地模仿自己的「人話」。遠程控制后,它就可以作為自己的分身。「有一天我去大學演講,可是沒有時間,這個機器人可以代替我演講、回答同學的問題。」
但現實的情況是,目前的語音識別很難達到十分穩定、可靠、準確的水準,即使利用雲技術、麥克風可以讓機器人和人進行符合邏輯的對話,人類需要的是有
感情、有語氣的對話,而不是生硬地說一句「對不起,我不知道。」而另一方面,儘管大量的報導強調如今已經進入到人工智慧的時代,但理解力依然考驗著這一技術。很多時候,一個非常簡單的句子可能被機器人解讀得亂七八糟,「我在坐飛機的時候看到香港」可能被解讀為「香港在飛」。
不過,DavidHanson依然很有信心,「在過去五年當中,我們的人工智慧的產品包括各種技術,比過去50年的發展還要快,這是即將產生奇迹的年份。索菲亞(現在)的智力還只相當於兒童,但未來她將成長為有智慧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