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聞專欄 > 產業動態
台灣如何引爆 AI 機器人產業?NVIDIA、台大教授與新創共同揭示關鍵要素
 當 AI 離開電腦螢幕、走入物理世界,AI 機器人產業正蓄勢待發,究竟需要哪些條件才能推動生態系爆發?TechOrange 與 NVIDIA、AWS 共同主辦「AI 機器人產業論壇」在焦點對談匯聚產學研專家,TechOrange 社長戴季全與 NVIDIA 台灣新創生態系暨機器人開發者關係負責人李昇達、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孫紹華,以及 AI 新創 POD Innovation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簡文昱,共同深入討論這場即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新技術浪潮。
AI 機器人產業要起飛,台灣具備三大關鍵條件
NVIDIA 台灣新創生態系暨機器人開發者關係負責人李昇達認為,台灣若要推動 AI 機器人產業爆發,首先具備完整的工廠應用場域,是一項天然優勢。
其次,台灣的硬體供應鏈實力深厚,從馬達、控制器到整合系統等齊備的條件,「簡單說要組裝一個機器人的話,台灣還是一個很好的場域。」
第三,NVIDIA 正透過開發者計劃與教育訓練資源在台灣推動機器人技術普及。李昇達除了鼓勵開發者加入 NVIDIA 的開發者生態圈,也表示 NVIDIA 正積極接觸台灣的機器人開發者社群。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孫紹華則分享,台灣在機器人領域如機械手臂的強項主要集中在「視覺感知技術(perception)」。他提到,包括所羅門與達明等企業,在 3D 視覺辨識、物件偵測與影像處理方面,都已發展出非常成熟且商用化的解決方案,具備國際競爭力。而在機器人「運動(Action)系統」方面,則是台灣較少產學界投入的。
AI 機器人產業有多新?談美國與台灣發展差距
孫紹華指出,AI 機器人是機器人學與機器學習兩大領域的交集,仍屬新興領域。針對機器人學,學界傳統上是機械系投入,專注於設計與製造可以執行自動化任務的實體系統,通常不熟悉 AI 或深度學習技術;但是針對 AI,則多是電機系或資工系投入,主要是應用是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處理,比較不會接觸到機器人。
孫紹華分享觀察,學界目前這兩大領域並沒有什麼交集,而美國學界則是在 5 年前才興起「Robot learning」領域,目前在台灣學界投入相關領域的學者不多。他認為,這樣的學術鴻溝較可惜的是,如果大家最終希望「通用」機器人解決缺工、照護問題,目前還有一段距離要努力,因為讓通用機器人和環境的物件接觸時,會將技術難度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來自 AI 新創 POD Innovation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簡文昱也分析,機器人領域在學界與業界間也存在落差,他以自身美國求職經驗為例,曾在 2019 年於美國求職時,接觸到許多與無人機、AMR 機器人相關的職缺,大多屬於技術成熟、商業模式清楚的維運性質工作。但 2022 年回到台灣找工作時,雖然工作性質類似,卻發現許多公司或新創仍處於研發初期階段。
簡文昱表示,台灣是代工王國,在切入機器人這類高技術門檻的紅海產業中,必須深層分析、理解技術和市場區隔。他提到 POD Innovation 選擇投入鐵道安全應用為例,便是因為該市場尚未高度開發,具藍海潛力。此外,他自己在兩年前發起機器人開發者的社群活動至今,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推廣機器人領域。
從模擬到落地,AI 機器人「Sim to Real」問題怎麼解?
要讓 AI 機器人真的「學會」動作,目前最大挑戰在於「Sim to Real」的落差。孫紹華介紹了目前讓 AI 機器人變聰明的兩大技術主流: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與模仿學習(Imitation Learning),前者在台灣學界較多人鑽研,後者則有 Google Robotics 等企業投入。
孫紹華分享,強化學習的概念是透過機器人不斷與環境互動,藉由試錯的方式學會完成任務,但真實環境無法讓機器人無限制地試錯,因此 NVIDIA 等公司提倡先在模擬環境訓練機器人。不過,這又帶來「Sim to Real」的挑戰,必須克服在模擬中學會的行為,能否順利轉移到實際應用的問題。
李昇達也認同 AI 機器人目前最大挑戰是 Sim to Real 問題,他表示,他在業界常常詢問廠商能不能做到力矩控制、能不能提供更多 API 或開發介面讓他可以呼叫特定功能。他表示,如果機器人開發者可以提供 AI 軟體開發者更好的執行指令的能力,這個 Sim to Real 的落差就會縮小。

資訊來源:科技報橘
日      期:2025/04/15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5/04/15/ai-robot-forum-panel/


延伸閱讀
     ●  特斯拉衝刺機器人 明年產量增十倍 盟立、和大等有望受惠

     ●  產業速讀:鴻海打造護理機器人、華航開業65年最佳績、台灣智慧醫院輸日韓

     ●  產業分析-人型機器人走入現實 感知應用深度剖析

     ●  「讓 AI 成為朋友與夥伴」,三星 Ballie 機器人今夏推出

     ●  台灣如何引爆 AI 機器人產業?NVIDIA、台大教授與新創共同揭示關鍵要素

     ●  加速AI落地! Deloitte高峰會揭三大產業轉型關鍵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