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聞專欄 > 產業動態
馬斯克預估:2050 年家家戶戶可能都有人形機器人
文/Evan
 

  馬斯克(Elon Musk)在《TED》最新上傳的採訪影片中強調,他花了一段時間了解到,想要解決自駕問題,就必須先解決真實世界的 AI 問題。一旦為一輛車子解決了真實世界的 AI 問題時,那麼它就會變成一輛有 4 個輪子的機器人,同樣的,擁有雙腿的機器人也會有所進展。儘管在改善 AI 的道路上,仍然充滿許多重大阻礙,但馬斯克認為約莫 2050 年,大部分的家庭將擁有自己專屬的家庭機器人。
 
  如今像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等公司已經向世人展現擁有驚人行動能力的人形機器人,但家用 AI 機器人的普及仍有一段路要走。目前人形機器人最缺乏的是具備足夠的智慧,亦即機器人即使在沒有明確指示的情況下,也能在真實世界裡四處走動並協助處理各種有用事情的能力。
 
  面對人形機器,馬斯克強調,特斯拉有兩個最擅長的元件,亦即設計人形機器人所需的專門性致動器與感測器,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比車用元件的設計更複雜。
 
  或許大家還記得,馬斯克創立 Neuralink 公司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減輕 AI 的威脅」。為了實現 AI 機器人的安全性,馬斯克認為必須確保本地化 ROM 晶片無法 進行OTA(Over the Air)無線更新,如此一來,任何人都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直接命令機器人停止動作。除此之外,設立針對 AI 的監管機構也很重要。
 
  原則上,機器人一開始會代替人類從事危險或無聊的工作,之後才會更進階地執行照護人類、煮飯及除草等任務。馬斯克透露,今年他會先推出一些有趣的人形機器人原型,明年或至少兩年內很有可能推出更有用的版本。
 
  在成本上,馬斯克強調,儘管人形機器人的最初成本直到量產製造趕上來並壓低成本之前會處於居高不下的狀態,但人形機器人成本還是有可能比汽車低。接下來,我們一定會看到人形機器人的用途逐年快速成長、成本逐漸下降,量產規模也會隨之快速擴大。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資訊來源:科技新報
日      期:2022/04/20
https://technews.tw/2022/04/20/robot-at-home/


延伸閱讀
     ●  【代發】敬邀會員廠商報名參加114/8/29之美國232條款說明會

     ●  醫療缺工AI補/數位化避免醫護過勞爆肝 台廠分進合擊打造AI醫療新神山

     ●  台美關稅衝擊工具機產業 龔明鑫:拓展市場、導入AI技術

     ●  緯創林憲銘:台灣要用AI能力而非製造AI機器 捐贈新創每年100萬GPU小時算力

     ●  輝達要打造「更像人的機器人」 視覺感測、AI自動化題材點火 這幾檔爆量亮燈

     ●  英特爾、IBM、Google 暫停數千個職缺,AI 五年內恐重塑勞動力格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