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聞專欄 > 艾立克專欄
台灣工具機的升級之路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簡訊,一家上銀的客戶主動聯繫我,表示他們最近發現工具機出廠時的定位精度、重複精度不夠理想,疑心是不是上銀滾珠螺桿的精度出現問題,請我協助留意。當下,我馬上就請同仁去實地了解狀況。

同仁把機台上的滾珠螺桿拆下,用雷射測試幾何公差之後,回報說滾珠螺桿本身應該沒有問題,到底為什麼定位精度會一再出狀況,他也追蹤不出來,無法判讀,只能答覆有待進一步分析。同時,將公司庫存的一支同規格拿去替換裝,同樣有下垂的情形。

我想了一想,自己跳下去追問同仁,是不是大家一開始就問錯問題了?如果上銀的滾珠螺桿,本來就沒有問題,大家硬是要針對它找問題,不就會掉入死胡同嗎?說得極端一點,再追究下去,同仁們可能會開始懷疑,該不會從中鋼的原料、製程就有問題?或是巴西開採鐵礦砂時就有問題?就像一個明明正常的人,被懷疑身上不對勁,一定要抓出一個毛病來,結果兜到後來,白花了許多心力,反而距離真正該問的問題越來越遠。

我反問同仁們,有去檢查過工具機的其他部分嗎?機器上搭配的線性滑軌,是哪一家廠商生產的?機器組裝的平行度有檢測過嗎?工具機台會出狀況的可能變數非常多,不能人家懷疑是你的問題,你就傻傻地被牽著鼻子走,不去想像別的問題可能。我這麼一講,同仁們才恍然大悟,趕緊回到現場把整台工具機都重新檢測一次。

一檢查之後果然發現,裡頭的線性滑軌,已經有些表皮被刮傷了,因為這項零件是日本大廠生產的,所以包括我們的同仁在內,都不疑有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檢查過。再進一步追查下去,大家才發現到,根本問題其實是出在台灣負責組裝機台的廠商身上,他們在安裝的時候,就沒有顧好平行度,誤差值太大,導致機台左右兩邊的高低沒有平坦一致,從最根本處就歪掉了,因此,滾珠螺桿裝上去後,就會跟著偏移下垂,連帶由滾珠螺桿帶動的線性滑軌,作動時也會卡卡的,從它上頭被刮傷的部分,就能看出蛛絲馬跡來。最後我們的同仁,當場請對方重新組裝,把平行度校正回去,重新打一次雷射檢查,總算幫客戶找到並解決了問題。

我常常告誡同仁,看事情必須先看整體,再看個體,機械在運作的過程中,許多單元都會互相影響,哪個地方沒有對頭,就一定會影響到另外一邊,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訓。即使我們派去檢測的技術人員,已經是資深的老師傅了,一開始也沒有整體的概念,才會一直執著在檢查滾珠螺桿到底有沒有出問題。

但是另一方面,這同時也顯示了台灣的工具機產業,在轉型升級的路上,仍然有一大罩門。根據我的經驗,機台的問題經常就是出在組裝精度上,台灣很多工具機廠商,現在都把組裝外包出去,有些還是按件計酬,這種情況下,組裝的做工就不太可能非常精細,兩軸、三軸的工具機如此也罷,如果進入到四軸、五軸的多軸工具機,還繼續維持這種作業方式的話,不出品質問題才怪。換句話說,從業人員缺乏了高端工具機應該要有的工匠精神和認知,自然沒辦法跟德國、日本的師傅去比,工具機的軸數越多,複雜度就越高,就更得要求精度,目前業界的組裝運作方式,是難以回應高端需求的。

台灣的產業只能往高附加價值走,低附加價值的路已經走不通了,越是高附加價值,可靠度就越重要。當初我為了生產諧波減速器必要的齒輪刀具,併購了陸聯精密(注:現已改名為邁萃斯)。一開始陸聯的產品也是有品質問題,組裝技術不到位,交期又不準,只能跟大陸廠商競爭價格,毛利率非常低,一個不小心還會變成負毛利率,當然很難賺錢,我後來兼任總經理,親自下去整頓,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組裝線上的主力員工,全部換過一輪。

原本陸聯的組裝主力,是外勞跟建教合作的高工生,但我趁著中部有工具機公司,因為內部改革造成員工離職的契機,重新招聘了十幾位有經驗的組裝人力,用工匠精神的方式,重新訓練他們組裝和鏟花,將組裝主力改由他們擔任,機台品質提升之後,穩定性與可靠度增加了。接著再去說服業務同仁,屏棄跟大陸價格競爭的陋習,要向德國、瑞士看齊,只要我們自己提升產品品質,未來業務端每一台機器都有機會提升售價。

訓練到一個階段後,我就逐步提升組裝員工的薪資待遇,因為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工匠。接下來,等到交期變得穩定、品質和可靠度也都能提升到德國標準後,我下了一道命令給業務部門,以後公司賣出去的齒輪磨床,單價不可以低於一千兩百萬元,如果低於這個金額,每一台都要我親自批准才可以。從前陸聯的齒輪磨床,一台售價只有六百萬元上下,可是同樣的機台,在瑞士和德國,動輒賣到三、四千萬元,我的盤算是,就算我提升到一千兩百萬元,和歐洲廠商比起來,還是便宜很多,而且品質也不差,既能提升附加價值,又能解決客戶痛點,為什麼不做?

但是這條路走下去,絕對不是一路順暢,因為原本的客戶都習慣低價位了,一下子調整那麼多,大家下不了手,新的規定一下之後,陸聯整整二年連一張訂單都拿不到(這當然也跟國內經濟不景氣有關)。但是我必須堅持下去,否則這家公司永遠不會賺錢,也永遠沒辦法成功升級。果然,撐過那二年多後,先後接到二張訂單。因為市場需求一直存在,這種少量多樣、非量產型的成型機,市面上沒有多少廠商生產,客戶如果不跟我買,那就只能選擇大陸貨或是歐洲貨,前者品質不夠好,後者價格又太高,過去二年多,一方面因為不景氣,另一方面大家也只是在等著看我會不會投降而已,如果我當時沒有抵住壓力,改革就不會成功了。

當產品售價大幅提升後,我就有本錢再幫組裝線上的員工持續加薪,既然我期許他們成為工匠,就要用值得的待遇將他們留下來,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而成果現在也陸續浮現。在我看來,我們不該要求產品價格永遠是「地攤價」,應該要換成「合理價」才對,一家公司如果永遠只是和競爭對手比拼地攤價,永遠都沒辦法自我提升,也沒辦法培養出高端製造需要的工匠精神。

時間經過了幾年,當初外包組裝的工具機廠,也因財務困難改組了。台灣目前的情勢很明顯的,經營理念必須升級,追求可靠度及精度,以追求附加值的提升來服務顧客。


資訊來源:Eric
日      期:2025/10/27


延伸閱讀
     ●  台灣工具機的升級之路

     ●  德國和希臘的鏡子

     ●  金豐機器公司輔導案

     ●  好事多磨-何豐精密收購案

     ●  創業一 : 大銀企管顧問公司

     ●  大學夢

更多...

回應


發表回應

您的姓名:


您的電子郵件:


回應:


※請輸入下方圖片內的文字(點擊圖片兩下可更換圖片,大小寫不拘)
圖形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