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聞專欄 > 市場技術資訊

服務型機器人爆發成長 台灣豈能錯過良機

過去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主要從精密機械出發,著重在工廠裡面應用,在台灣也是如此;不過放眼未來,未來決勝的兵家必爭之地將會是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台灣可先從醫療照護和防災救災領域下手練兵,不但解決自身問題,也有輸出可能性。

在汽車、半導體或是面板等產業的工廠裡頭,其實已經大量運用自動化和機 器人設備,因此可以預見,機器人在此區塊的應用雖然還會持續成長,但成長的幅度不會太大。但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則不然。服務型機器人面對的是嶄新市場,需求和領域都十分多元,因此成長幅度預計會遠高於工業用機器人。可以觀察到世界機器人大廠例如Kuka、ABB等,近期均開始從傳統工業用機械手臂延伸出未來可進入服務產業的人機協同產品。

另外,我們看到日本在其產業再興策略5年計畫中,希望機器人整體產值在2020年達到2.4兆日圓,其中工業應用市場預計成長2倍,非製造業的服務 應用預估擴大20倍之多,非常看好機器人在服務應用的成長潛力。可從前述推估,未來決勝的兵家必爭之地將會在服務型機器人

重複性高的無聊工作交給機器人

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可以再分為專業領域企業用以及消費領域個人用,我們此 處所談的會偏重於客戶是各服務產業業者的專業用領域;未來應用普及後, 我想各公司內部應該會再成立如同IT部門般的機器人部門。要達到如電影機械公敵般一個機器人可以解決所有生活問題,現在談還太 早,當前服務型機器人的方向仍以是解決危險、骯髒以及無聊工作為主,並延伸出陪伴等屬於心靈層次的服務。

目前機器人進到服務業來時,仍多是偏向從事無聊且重複性高的工作,這類工作通常已經有 SOP、標準可以操作,因此可以由機器人替代,同時提高人 力價值。據觀察,已經具備成熟SOP且也負擔得起或願意投資的領域,包括醫療、銀行、安控、餐旅、娛樂或教育等,這些均已有業者開始採用機器人 或研擬計畫中。

譬如在醫療領域,如血液篩檢便屬於無聊、重複性又高的工作,以前都是交給碩博士學位的人親自處理,現在他們只須交給機器人,等結果出來後再進 一步處理較高階的分析和判斷即可。在銀行業,未來走向無人化銀行後,產品 或服務的介紹可由機器人負責。另外,機器人也可以用於居家或大樓安全監控、娛樂表演、製作特定甜點、送餐,或是進入教室中成為孩子們的外語練習小幫手等。

日本欲成機器人應用大國 全速前進

過去大家以生產機器人為主,像台灣目前在談機器人的時候也多注重生產方,但是鄰近的日本,已經把方向轉到「應用」。日本景氣低迷20年,一直想找到開拓新經濟的著力點;他們發現藉由過去機械手臂生產的基礎,日本很有機會在機器人「應用」領域領先其他國家。又由於唯有自己率先使用、知道問題在哪,才能在議題上帶領世界,所以決定 在2020年東京奧運前大量導入實際應用,力圖成為機器人應用大國。 

搶先導入應用有幾個層次的優勢。第一是可優先解決自己內部人口老化等社會問題,其次可以把應用成果輸出海外;而在輸出海外之前,則可以主導標準化,於是成為整套完整的操作策略。目前服務型機器人的相關標準包括ISO 13482 以及 ISO 13482 增訂版,都是日本廠商主導操作。

有了確切目標後,日本經產省跨部會聯合厚生省、國土省等,產出發展雛型和白皮書,計劃在5年內做出100多個實例,並設立排除法規或環境等客觀發展障礙 的「創生特區」,將廣泛機器人應用到人員照護服 務,如照顧老人、行動搬運、大小便處理、確保獨居老人安全等。另外也將無人機用在公共設施維護和巡檢,水壩橋樑巡檢,而早稻田大學等研究機構則發展如何在核災現場運用機器 人。一切風風火 火,整體進展很快。過去成功為今日台灣的包袱觀念需轉換

台灣擁有進入服務型機器人的技術能力,但是由於此領域的模式和我們 過去 熟悉的不同,所以需要觀念的轉換和時間。目前我們看到電子代工廠即使切 入機器人,還是停留在製造機械臂或是機械臂代工組裝居多。過去電子代工業熟悉的運作方式是,老師給你一張上面已經有圖案框線的著 色紙,只要完成著色就有獎品;但是機器人產業比較像是給你一張空白紙, 畫什麼主題、風格、使用的素材都由自己決定。
 
要畫風景還是人物花鳥靜物?採印象派還是寫實?用水墨還是油彩,完成之 後要怎麼賣錢,要去夜市擺攤賣?還是上網拍賣?都沒有人告訴你。習慣在 框線裡著色的廠商,面對眼前無限的發揮空間,反而不知道如何下筆,這可 說是台灣OEM、ODM廠商切入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容易面臨的困境。
再來是大家常說的過往包袱太重。因為過去太成功,接單都是十萬、百萬的 量起跳,跨入專業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的時候,因為數量和模式差太多,可能 會不適應或做出錯誤估算和期待。但是若直接切入消費用而非專業用區塊會 比較容易,由於數量較大,比較貼近以前的模式。這一點就如同工業型電腦 和家用電腦的差異。

家家戶戶短缺勞力  早晚得用上機器人

台灣人口結構面臨高齡化, 因為我們出生率低, 10 年後就會趕上日本。 老化 是個很大的問題,在人口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老年人又愈活愈長,誰來照顧或陪伴,而且65歲以下的勞動人口,如果因照護而受傷,便會出現社會問題 連環效果,像是目前日本約兩百多萬名照護者,根據厚生省推估約70%有腰 部及脊椎的毛病。
 
基本上,擺在台灣眼前的殘酷事實是,我們每個家庭都短缺勞力。所以,應 用機器人來替代部分人力只是早或晚的問題,而非想不想用的問題。再來,台灣地理環境特殊,多高山、多橋樑、多颱風、多地震,其實很適合發展防災和巡檢機器人。譬如救災防災體系或是公路橋樑檢修,過去本來就要花大量預算找尋工程顧 問團隊執行,有沒有可能允撥某個比例的運算,導入自動化或機器人設備來做,從高速公路、高鐵到橋樑體檢,都可以用無人機或自動化設備去巡檢。

消防署很多設備購自國外,有沒有可能撥出一些預算在應用救災機器 人身上?當發生國際災難 時,由於我們已經有應用經 驗,便可輸出進行救援 , 同時達成外交效 果。如此便能帶動很多機器人技術發 展,應用便能蓬勃產出  。

政府應當大 PM    集結資源發展醫療和防災應用
 
因為台灣醫療健保太好,民眾依賴大醫院比例高,大醫院病床常常一 位難求;如果醫院處理完緊急重大事情後,由智慧科技或機器人來協助管理 癒後或居家復健醫療,過去可能住院日程動輒數天,現在可能變成2~3天即 可讓病人放心回到家中進行癒後療程,病床迴轉率至少變2 倍。台灣若做得到,可以成為世界典範。
 
以換人工膝蓋關節手術為例。台灣健保補助換膝蓋,1年有2~3萬更換膝蓋案例,換膝蓋比例是世界最高,雖然病人開完刀隔天就可以下病床,但因為 需要做往復抬腿運動進行復健,所以通常會在醫院待上好幾天,甚至1 週; 若利用租賃模式,從醫院租復健機器人回家進行居家復健,便可大幅減少佔 據病床的時間,並減省健保資源。
 
不過這需要政府主導,單憑中小企業之力難以達成。政府不一定要出資,但 是要當好大PM的角色,把資源和利害關係人集結起來,如果專案商業模式 可行,就會有廠商願意投入,利用承租模式讓病人可以居家使用,達到復健效果。
 
總結,醫療照護和防災救災是台灣特別必須投入機器人應用的領 域。這一點與日本的機器人再興策略中所強調的發展重點很類似。機器人是未來的智慧終端,無庸置疑;隨著IT技術愈來愈成熟,所有技術未 來都會整合在機器人身上。智慧型手機畢竟只限於人手滑動和點擊,實體世 界中的任務還是要靠機器人完成,比方老了坐在椅子上起不來,再怎麼滑手機還是不能幫你站起來,這可是獨居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而機器人可以 幫他完成這一段。

分享一位日本教授的看法。當機器人可以幫人完成屬於需求基本層次的 實體任務,生活高度自動化,人類便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好好彼此相處互動, 也能把時間花在自我滿足與實現,如此人類存活的意義和價值便可具體實現。不過在那之前,回歸我們自身的需求和應用須為先。(本文為黃國聰口述記者賴子歆整理) 黃國聰現為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國立中央大學應地所碩 士。過去曾任職於華寶通訊、仁寶電腦。台灣智能機器人成立於2008年, 2014 年底開始營運,專注在服務型機器人B2B 領域。




取材自:DIGITIMES 賴子歆 (2015/12/30)




回應
李禮安 說:
我是一位國一的學生,所以如果從現在加入,行嗎?
2016/6/20 下午 10:11:36





發表回應

您的名字:


您的Email:


回應:


請輸入下方圖片內的文字(點擊圖片兩下可更換圖片,大小寫不拘)
圖形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