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聞專欄 > 產業動態

高雄港轉型 智慧數位科技助百年商港華麗蛻變

文/舒能翊
 
  台灣位於亞洲航運樞紐,港口為貿易經商重要媒介。隨著產業發展與國際貿易興盛,往來台灣各大港口的船隻與日俱增。但也因為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以及需求的轉變,已經啟用超過百年的商港,也不得不邁入轉型。
 
  台灣港務公司高雄分公司總經理王錦榮表示,過去民眾對於港口的概念大多是「港務局」,而當時台灣以基隆、台中、高雄、花蓮等四大港務局為主。民國101年實施「政企分離」,上述四大港務局合併為「台灣港務公司」,監管全台7個國際商港、2個當地商港。就此,台灣港口加入了企業營運的思維。

 

事實上,全球有不少港口都隨著時代變遷走向沒落,但王錦榮認為,港口沒落的原因來自於缺乏與時俱進。港口要持續進步,除了基礎建設之外,更應該要結合多元服務與智慧物流的轉型概念。未來的港口,不會只是貨物中心、物流中心,還有可能成為「經濟櫥窗」。
 
  以已經擁有百年歷史的高雄港為例,隨著船隻及貨物的需求成長,高雄港填海造陸擴充港區腹地空間,以提升國際競爭力。面對國際的需求,船隻體型和吃水量愈來愈大、航線愈來愈多,如果港口不擴大腹地,恐怕會面臨無船進港的窘境,而這可能進一步導致物流週期拉長,最後影響物價。因此,港口的轉型對於城市來說,並不只是港務運作,而是關係到國家民生的重要環節。
 
  全台有80%的貨物吞吐量位在高雄港,要說高雄港為台灣經濟命脈一點都不為過。高雄港目前在全球貨櫃量排名為第18名,航線數量有132條,足以連結全球五大洲。此外,高雄港的直靠港口達到197個,這意謂著,全世界的現代化港口都跟高雄港有直接關係、貨物往來。
 
  目前全球有六大航商在高雄港設立據點,為了鞏固「樞紐港」的地位,高雄港正興建第七貨櫃中心,未來高雄港還會繼續向外發展、延伸基地。
 
  即便是台灣最大港,高雄港在轉型的過程中仍有不少阻礙。例如,早期港口位置與市區相當接近,貨櫃裝卸過程中又會產生許多巨大噪音,久而久之難免引發市民反彈。為了達到「港市共榮」的理想,高雄舊港區的營運調整便是首要任務。
 
  事實上,類似於高雄港的轉型已有不少前例可循,例如新加坡海濱、日本橫濱港等。高雄港第1~22碼頭將化身濱灣商城廊帶,讓原本被居民嫌棄的碼頭,也可以華麗轉身為遊憩觀光聖地。
 
  至於港口營運的轉型部分,王錦榮表示,創新思維不可或缺,尤其認清數位化發展趨勢極為重要。所謂的智慧港口,理應結合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感測技術、機器人、雲霧運算等科技。
 
  以國際案例來說,日本港口有Port 2030計畫、新加坡港有ProjectSAFER計畫、中國大陸的廈門、上海、青島港導入全自動化貨櫃碼頭、鹿特丹港有港內航運聯網、德國漢堡港則導入智慧物流管理系統、美國洛杉磯/長堤港則有PortPotimizer計畫。
 
  而高雄港在智慧轉型第一階段引進七大行動方案,最終目標為優化港口營運環境、港口升級,並在提升作業效率的同時,也同步強化港口安全。以「陸側」來說,包含了港區智慧交通管理系統、智慧監控管理系統、自動化貨櫃碼頭。「海側」則有船舶操航智慧警示輔助系統、物聯網海氣象即時系統、港灣智慧調度整合系統、海事機器人等。

 

至於第二階段,高雄港則訂立出2030年發展願景,涵蓋作業安全、營運效率、服務品質、永續發展等。
 
  此外,即將落成的高雄港旅運中心也將成為港務公司轉型的里程碑。王錦榮表示,未來高雄港旅運中心將是現代化大樓的新指標,集中央監控、智慧應用、全方位管理於一處。不論是電子圍籬、智慧停車場、智慧巡檢系統、智慧電能管理系統、能源應用與永續等多項物聯網應用,都將在此中心落實。
 
  此外,為了吸引愈來愈多的企業共同投入台灣港口智慧化開發,台灣港務公司也在台中港及基隆港建立起無人機港區巡檢試驗場域;台北港則有無人車港口巡檢試驗場域;高雄港有橋式機AI-OCR辨識試驗場域及人流偵測及智慧顯示實驗場域。
 
  至於永續方面,除了上述智慧化、數位化發展,為配合中華民國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發展目標,高雄港也投入離岸風電發展、綠氫電廠預計在2023年正式營運之外,港區2022年起全面使用省電高效能LED燈。與此同時,高雄港也訂定氣候調適計畫,繪製洪水地圖及建置風險評估工具、以綠色基礎設施裡面進行港口工程設計,並且展開棲地修復,抵銷港口繁榮發展時所帶來的衝擊。
 
  至於人才需求的部分,王錦榮表示,以智慧化轉型來說,人才的需求並不會限定在特定專業中,而是了解港口物流營運,並且願意接受新思維,以及相信新科技有助於智慧港口形成的人才。畢竟,港口本身仍是物流重要樞紐,如果只是對於軟體或是物聯網有所專精,恐怕難以在港口轉型的過程中,找出痛點並加以改善。

 
▲高雄港部份碼頭將化身濱灣商城廊帶,華麗轉身為遊憩觀光聖地。符世旻攝



取材自:Digitimes (2022/7/14)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3=16&id=0000639794_ERY60JUGLHEOVR3FB3T79



回應



發表回應

您的名字:


您的Email:


回應:


請輸入下方圖片內的文字(點擊圖片兩下可更換圖片,大小寫不拘)
圖形驗證碼